对ISO55000的八个误读
作者:蒋坛军(清华大学出版社《精益TPM现场实战》一书作者)
ISO55000资产(含设备)管理体系的三份标准文件;被我国等同采用转化为国家标准中文版,于2016年10月13日获批发布。(见2016年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,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www.sac.gov.cn)
备注:
GB/T 33172-2016 资产管理-综述、原则和术语 (ISO55000)
GB/T 33173-2016 资产管理-管理体系-要求 (ISO55001)
GB/T 33174-2016 资产管理-管理体系 GB/T 33173应用指南 (ISO55002)
近年在一些交流和实践中,笔者发现一些对ISO55000(或其前身PAS55)的误读,因此谨以拙文予以探讨。
误读一:ISO55000未经实践
坚持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是对的。ISO55000系列三份标准虽刚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,但其发展历程较长,据John Woodhouse先生介绍:上世纪80年代,萌芽于欧洲北海区域的油气行业;上世纪90年代,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公共事业领域得以继续推广;2004年,英国制定、2008年修订PAS55“资产管理规范”;2014年1月,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发布ISO55000系列三份标准。
“PAS55至今已得到超过50个政府及监管机构,10个国家及15个区域的电力、煤气、水务、港口、铁路等行业众多企业的应用”(2013年,张勇,国家电网报);我国香港地区的地铁、电力公司早已实施了PAS55;在我国大陆地区,也已有企业在实践ISO55000(及其前身PAS55),例如内蒙古蒙牛高科乳业有限公司,已于2015年通过ISO55000认证。
误读二:资产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
在传统的各类设备管理模式里,一般设有“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”环节,即把设备进行分类、编号、纳入台账、计算折旧、跟踪资产去向(例如调拨)等。
但在ISO55000中,“资产”被定义为“资产是对组织有潜在价值或实际价值的物品、事物或实体”(例如:设备、软件、网络、土地、建筑等);而“资产管理”被定义为“使组织能够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实现资产的价值。”
从上述的两个定义、以及ISO55000的核心理念“令资产(含设备)最大化创造价值”,宜将一个组织(含企业)看作为一个“总资产”,继而将“总资产”拆分为“资产系统”、“子系统”、“单体资产”等层次,然后策划如何做到令“总资产”最大化创造价值。
换言之,ISO55000中的 “资产管理”概念,不但不等同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中的概念“资产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”;而是已包括、且远超传统设备管理模式中的概念“资产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。”——业界人士宜与时俱进更新认知了。
误读三:风险就是安全风险
ISO55000要求进行风险管理。风险被定义为“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”;而且,其备注有如此的补充说明:“影响是指偏离预期,可以是正面和/或负面的”;“目标可以是不同方面(如财务、健康与安全、环境等)和层面(如战略、组织、程序、项目、产品和过程等)的目标。”
从其定义与备注,可看出:“风险”包括但不只限于安全风险。若想实现“令资产(含设备)最大化创造价值”,需预防、消除、纾解与资产、资产全寿命周期活动、资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类风险。
John Woodhouse先生枚举了一些例子:①与资产相关的风险:故障、安全事故、排污超标等;②与资产全寿命周期活动相关的风险:在操作或维护过程中对人的伤害、破坏性维修(对资产的损害)等;③与资产管理体系相关的风险:各自为政的“孤岛管理”、内外部沟通障碍、人员技能欠佳、供应链中断、信息系统失效等。
误读四:ISO55000只是维修部门的事
如同前文所述,宜将一个组织(含企业)看作为一个“总资产”,并策划如何做到令“总资产”最大化创造价值(即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)。因此,设备管理部门确实是必须参与ISO55000,但同时需其他相关部门协同作战,而且高层应具备恰当的顶层设计思维、统一指挥。换言之,企业应从经营战略的高度来对待ISO55000、或把ISO55000视为经营管理或其重要组成部分,否则就无法做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。
误读五:ISO55000只强调维护维修
维护维修确是令资产创造价值的必要手段(且为基础性手段),但远非唯一环节。应基于企业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,且覆盖资产全寿命周期,以识别价值损失在何处、或价值增长点在何处。例如:对于换模频次高且耗时长的设备,应实施新乡重夫先生提出的“快速换模(SMED)”。
误读六:ISO55000是要取代TPM
ISO55000系列三份标准主要阐述了资产管理的原则、基本框架与流程、基本要求(要点)等,但未直接细化到日常运行与操作的层次。
作为ISO55000三份标准文件的配套细化书籍,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 发行的《ISO55000: Asset management – What to do and why?》一书P46-47中,已明确建议: 实施ISO55000时,应结合实际情况吸纳精益、TPM (全面生产维护)、RCM(可靠性维修)等管理模式。
误读七:价值只以钱衡量
赞同企业采用财务方式来衡量资产(含设备)所创造的价值,但不可认为财务方式是唯一衡量手段,而宜依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恰当的衡量手段。例如:衡量一台生产设备的所创造的价值,财务手段确实会较好;但财务手段未必能完全直接反映出生产设备的效率状态,而企业往往需要直接掌握生产设备的效率状态,故宜同时采用OEE(设备综合效率)来衡量;若能进一步探索出OEE与财务手段之间的准确关系,对策划改善措施当然就更好了。
另外,可把固定资产的属性粗分为物理属性、组织属性(或企业属性)、社会属性三个层次(其相互关系见图一),然后策划如何令其最大化创造价值。对于社会价值(例如环保等)的衡量,财务手段有必要,但其无法全面、且准确衡量环保的社会价值,需同时采用环保法规符合性、调查周围社区对本企业排污的感受等手段。
误读八:ISO55000不易融入智能制造
现存主要的智能制造模式有:德国“工业4.0”、美国“智能制造系统现行标准体系”、我国“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”;等。若将三者对比就可发现:虽侧重点不完全相同,但均可看作:以“自动化(或自働化)、效率化、数据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”设备资产为基础平台的企业价值创造模式。
ISO55000的核心理念,“令资产(含设备)最大化创造价值”,可直接作为企业建设、持续改善智能制造系统的总体衡量准绳。而且,智能制造的基本管理原则并未脱离PDCA(P计划、D做、C检查、A改进),ISO55000亦是如此;而PDCA也是企业普遍实施的ISO9000质量、ISO14000环保等体系的基本框架。换言之,ISO55000不但较易融入智能制造,也较易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行。
备注:
门田安弘先生认为:①自动化,即:开动设备后,设备可自动生产;②自働化,即:设备不但可自动生产,且可“自律地控制不正常情况”,即设备“具有人的判断能力(具有人的智慧)的自働化”。
结束语:
上述只是笔者本人所目睹的八个误读。业界人士在学习、实践ISO55000的过程中,估计远不止这八个。但,因ISO55000刚被转化为国家标准,并不为业界人士所熟悉,所以出现种种误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“唯晓成事之规律,方持不灭改善心(大野耐一语)”。随着业界人士对ISO55000的不断学习、理解、实践,自然而然误读就会越来越少,而改善的有效性则会越来越好。于是,ISO55000对中国制造、和其他行业的贡献也就越来越大。
参考文献
[1] ISO.ISO55000/55001/55002 Asset Management[S].Switzerland: ISO,2014.
[2] John Woodhouse.ISO55000 Asset Management: What to do and why[M].Switzerland: ISO, 2016.
[3] 张勇. PAS55助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接轨国际[N].国家电网报,2013年3月12日第8版.
[4] 门田安弘.新丰田生产方式[M].王瑞珠,译.保定:河北大学出版社,2012.